海外学习

交流心得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海外学习 -> 交流心得 -> 正文

瑞典舍夫德大学交流项目学生交流心得

发布日期:2019-07-15   点击量:

瑞典舍夫德大学交换总结

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2015级 李雨浓

我是来自数媒学院的李雨浓,有幸在大三下半学期前往瑞典舍夫德大学交换学习。为期五个月的交换学习一晃眼已然过去,短到未曾感觉到它的流逝,在宿舍的床上一睁眼仿佛自己从未离开过,可心中那些深深浅浅的记忆却提醒着我它真实地存在过,它足够长,长到我们看过寒冬的暴雪也看过盛夏的骄阳。

我们到达瑞典的时候正是冬天,还不到下午五点天已经完全黑了,刚下车时刺骨的寒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一瞬间感觉自己还被包裹在帝都肆虐的妖风中。我想这一次我经历了足够漫长的冬日,在离开前我已经在冬季中蹒跚了三个月,到达瑞典之后直到四月下旬冰雪才完全消融,连瑞典的老师都说这是他们经历过最长的冬天。冬季向来令人压抑,在此之前我无法想象我在经历了长达半年的冬季之后是怎样的心情,然而幸运的是,舍村的冬天让人无比欣喜——是的,舍夫德算是瑞典的一个相对僻静的乡下,因此我们这一行人都称其为舍村,当初颇有些自嘲的意味,现在想来却是满满的回忆和深情——光是舍村的雪就足够让我们像小孩子一样雀跃。舍村的雪是真正纯净的雪,放眼望去,行人必经之路两旁堆着洁白的雪坝,有些地方雪的厚度甚至要淹没小腿。除了供行人行走的道路之外,其他地方的雪就那么温柔、安静地沉睡着,仿佛从来没有被打扰过,也让人不忍心破坏它的安宁——数量极少的雪人就是证明。如果在国内有这么多的雪大家肯定兴奋地一跃而上要发挥自己雕塑家的特长了,可在瑞典很少看到有人堆雪人,我想如果允许,大家肯定连行人的路都不忍心扫开吧,就这样静静地看着,站在窗边,坐在门口,静静地欣赏着这可爱的沉睡的雪孩子。凑近细看,你会发现雪的表面有那些亮晶晶的颗粒,在太阳的照射下一闪一闪的,就像在雪中跃动的小精灵。哪怕就在这冰天雪地里一个人闭上眼睛站一会儿,都会觉得心灵的安宁和舒适。而这么长时间来由于全球天气影响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到像这样的雪了,不是铺在柏油路面上像盐粒一样薄薄一层很快就消失的雪,不是因行人和车辆的碾压而肮脏不堪的泥水一样的雪,是真正的雪。在舍村我见过很多次大雪却从不感到厌倦,每一次都有新的惊喜和感动。而这可爱的雪来的快去的也快,积累了一整个冬天的厚厚的雪,竟然在四月短短的一两个星期内全部消散不见了。那时我恰巧课业不紧,出去游玩了一个星期左右,走的时候石子路还被积雪填的满满当当,回来的时候却春暖花开,路边的树高大浓绿,俨然一个草长莺飞的春天了。舍村的春天和夏天没有明显的界限,白天好像一下子就变长了,晚上九点的天空跟晚上六点一样亮,我们离开的时候甚至晚上十点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极圈内的极昼极夜现象真是神奇,刚来的时候下午四点路灯就亮起来了,走的时候一天只黑两个小时。我也非常庆幸我是在这个学期来进行交换,日子一天天变长一天天温暖的感觉让人觉得生命仿佛延长了。

除了我们每天生活的环境,我们接触最多的大概就是学校生活了。这里的校园和国内的校园物理结构上就有很大差异。国内的高校都是划分出一整片区域,有大门和围墙框定了学校的范围,而我们刚去舍夫德大学的时候甚至没有觉得它是一个大学——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没有大门,这在我之前简直就是无法想象的。舍夫德大学我更愿意称之为一堆建筑群,划定几栋建筑是学校的教学区域和办公区域,就是所谓的大学了。舍夫德大学至少属于它的大部分建筑算是聚集在一片区域中的,而有些地方的有些学校甚至教学楼就是路边的一栋建筑,与其他商店和住宅区混在一起,而另一栋学校的建筑在一个街区之外,这是我之前从来无法想象的。再说说学校的教学方式。舍夫德大学的教学体系感觉和国内差不多,每周根据学分多少有两到四节的理论课,其他是课后作业。在理论课上老师讲的东西并不会很深入,有很多还是需要自己在课下看资料加深理解。有些课堂上老师会给较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与国内大家互相窃窃私语几句后渐渐平息不同,是真正组织几个小组针对之前的任务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要发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几次英语阅读课的讨论,每周老师都会安排一篇短篇小说和两篇新闻报道或评论的阅读任务并提出一些生单词和问题,到了讨论课的时候分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经常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有时候大家会非常努力地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对每一个生词的理解(有些外国的餐具或者宗教器物真的不是很容易懂),有时候有相关文化背景的同学会向我们解释相关文化(尤其涉及宗教方面),有时候对某一现象的不同看法会让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不仅是因为可以了解到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也因为你会想尽办法去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收获别人肯定的目光。舍夫德大学没有明确的专业设置,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但最后需要在某一个自己确定感兴趣的领域修够相应的学分。一些课程需要其他相应的课程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大致决定了学生的学习领域的走向。很多学生会抱怨国内某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混乱不严谨,尤其是工科会觉得自己上了一学期课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总是觉得国外的课程一定程度上会比国内好。据我了解,舍夫德大学的计算机方面是学校的强项,一些计算机类课程授课模式和国内也差不多,每周两到四小节专业课的学习,还有课后任务(我们称为大作业的东西),最后有笔试。既然授课模式差不多,我就在想到底有什么不同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印象。我想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课后任务上了吧。舍夫德大学计算机类课程在课程开始就会布置详细的任务和验收时间,每周会有两到三个半天的时间是上机实验时间,有助教答疑,当然其他时间也可以自己去机房。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两块硬盘,所有的作业都存储到硬盘中。他们课后任务的难度和课上讲的难度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课上讲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课后任务除了一些基本练习之外都是独立项目级别的,需要大量时间投入。而且最后老师验收时很严格(这是重点!),每个人单独验收,抄袭的过不了,在学校电脑上不能运行的过不了,很多学生都得验收好几次才能通过。据说舍夫德大学计算机类课程的通过率在50%。所以我觉得国外此类科目相比国内而言有什么可取之处,一是设备完善先进,二是输出把关严格真正对每个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

最后说一说欧洲的整体印象吧。在舍村课业不紧以及几个假期期间穷游了一些欧洲国家,不正经地总结欧洲各大国家的几个基本旅游景点:教堂、国会、大广场。教堂是欧洲最常见的建筑,在大街小巷走着不经意就会遇到教堂,毕竟宗教在欧洲底蕴深厚嘛。虽然每个国家都有大大小小的教堂以及它们背后的文化背景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每个教堂走进去都有自己的特色,见过许许多多的教堂,但却从来不会让人感到失望。在旅行时碰到一对六七十岁左右的美国老爷爷老奶奶,他们说他们这一趟的旅行就是欧洲教堂主题游,感觉这样也很棒呀。其实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大景点,而是每个城市的建筑。整体来说欧洲的建筑风格我统称为“彩色的小房子”,建筑色彩丰富,让人走在大街小巷看到缤纷的色彩心情都非常愉悦。但每个城市的风格还是有差异的,有的高雅,有的热情,有的活泼,有的沉稳。在穷游过程中的两大旅行活动:爬山和看海。爬山是为了站到高处俯瞰整座城市,清风吹拂着脸庞拥抱全城;看海是为了看到更远的地方,目光延伸到海天相接之处,海的博大让人心胸开阔,也让人明白生之渺小。

这次的交流学习将是我一生中难忘的经历,这是一次难得的接触不同的文化环境的机会,用二十岁的眼睛去看世界,用二十岁的心去感受世界,也许在这个还没有生活负担的年纪看到的世界会很不一样吧。世界之大,路折或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版权所有 © 版权所有@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地址:北京市西土城路10号  邮编:100876

博达软件设计开发  丨  返回旧版